隨著“霧霾”天氣成為全國性的災難,鋼鐵企業因高耗能、高排放,被認為是空氣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環保”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便首當其沖砍向了這一行業。在重典治污的推進過程中,一些環保“兩面派”也浮出水面:有的鋼廠為了節約成本,讓脫硫設備早8點開、晚8點停,夜間偷排現象嚴重;有的省份所公布近期拆卸的高爐、淘汰的產能,實際是早已因經營不善而停產但并未上報的產能……
鋼鐵業產能一直在“越淘汰越多”的怪圈中掙扎,就通過環保壓力化解過剩產能的前景而言,多位業內人士均表示不樂觀。“不少企業在關閉了落后的小高爐同時,再新建符合環保要求的大高爐,很可能導致總產能不降反增。”
在“環保路徑”難以化解過剩產能的同時,產能“走出去”戰略也未能為鋼鐵企業帶來利好,一方面是海外建廠不具競爭力,另一方面是海外礦山收購回報率低,“走出去”企業鮮有成功案例。當此行業“寒冬”,鋼鐵企業掙扎求存,相關期貨品種也成為他們的一大避風港,雖不能化解產能困境,卻可舒緩燃眉之急,彌補現貨虧損。
環保“兩面派” 產能怪圈或重演
“前段時間,我們調研環渤海地區某鋼廠,當地人指著鋼廠的煙囪說:‘白天是白煙,晚上是黑煙’。”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向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
來自環保部的調查報告顯示,在2013年上初受訪的京津冀地區近300家鋼廠,超過7成環保設施不達標,違規排污現象嚴重。其中燒結機300多臺,安裝脫硫設備的只有100多臺,但其中70%不能正常運行。
“安裝脫硫設備后,鋼廠每日脫硫費用就接近5萬-6萬元,為了省錢,所以不少鋼廠讓脫硫設備早8點開,晚8點停,夜間偷排現象嚴重。”上述研究員分析稱。
根據高層發布的《化解產能過剩政策的指導意見》,我國計劃在未來5年壓縮8000萬噸的總產能,其中6000萬噸產能縮減指標落在了河北,相當于河北鋼鐵總產量的三分之一,可謂任務艱巨。從執行情況看,11月24日河北省在唐山、邯鄲、承德等3個設區市集中拆除8家鋼鐵企業高爐10座、轉爐16座,共減少煉鐵產能456萬噸、煉鋼產能680萬噸。
河北省的環保工作力度暫時讓市場看到了“強硬”態度。但據鋼廠人士透露,已淘汰或將淘汰的落后產能中,有一部分是實際早已停產的高爐。“因為銷售不善或資金鏈斷裂等經營問題,平時就已經有一些鋼廠停產、減產,但這些數據沒有上報,等到了檢查淘汰落后產能的情況的時候才報出來,還能算上一份功績。這樣的產能具體有多少,目前還沒有詳細數據,但初估規模并不小。”
部分鋼廠在環保問題上的陽奉陰違,不僅使治污治霾計劃流為形式,更加劇了行業的非公平競爭。“一些小型的不合規的鋼廠,本來在稅收上就存在一些逃稅、漏稅的情況,導致其與大型合法合規鋼廠存在100元/噸的成本差。再加上環保方面,每年我們都要投入1.5-2億元的環保支出,我們的器械上裝有24小時監控設備,且有政府部門定期抽檢;而那些不合規的小鋼廠卻沒有這方面的投入,這就使我們在成本上缺乏優勢。”華東地區某大型鋼鐵企業高層表示。
事實上,鋼廠環保壓力由來已久,至少從目前歷史經驗看,通過“環保路徑”縮減鋼鐵產能是失效的。中原期貨分析師尚金宇表示,1999-2013年的14年間,高爐強制淘汰標準從2005年的200立方米到2007年的300立方米,再到2009年的400立方米。產能卻從1999年的1億噸,一路飆升2013年的9.8億噸。“鋼鐵業產能進入了越壓縮越擴產的怪圈,一方面是鋼廠面臨成本增加的壓力缺乏動力,另一方面則是地方就業和財政收入的現實問題。”
此前有媒體引述唐山市官員的話稱,縮減4000萬噸鋼鐵產能,據測算將直接影響從業人員6萬,按照鋼鐵行業1∶5的間接就業人員計算,壓縮4000萬噸鋼鐵產能將影響唐山30萬人。而鋼廠人士也表示:“環保壓力是階段性的,霧霾嚴重了,壓力就大,天氣好了,就沒那么大了,通過環保路徑來化解過剩產能,我還是持保守態度。產能可能還會陷入‘越淘汰越多’的怪圈,因為很多企業在關閉了落后的小高爐的同時,新建符合環保要求的大高爐,導致總產能不降反增。”
產能“走出去”之路坎坷
隨著國內經濟增速放緩,除了繼續在內部優化產業結構,減產、限產之外,過剩產能“走出去”,也成為業內共識。有些鋼鐵企業準備在美國、歐洲、巴西等地區建設鋼廠,更多的則是直接參股或控股國際鋼鐵企業或礦山企業。
例如,2009年,武鋼和巴西的一家鐵礦石生產商和一家物流企業三方合資成立了一家鋼廠,目標為年產500萬噸鋼材,將由武鋼控股并負責運營。寶鋼更是一直以來積極參與各種海外合資,并希望到2018年,其海外部分的銷售收入比例能占到集團總收入的20%。
“對于希望在國外建立鋼廠的企業而言,他們的主要目的有兩個:有些企業瞄準美國和歐洲的巨大鋼材需求市場,希望能從中分一杯羹;有些企業在巴西澳洲建廠后,就能更方便地獲得鐵礦石煤炭等資源,不需要千里迢迢從巴西進口原料再運到中國進行生產,可以節省成本。”國信期貨分析師施雨辰表示。
然而,鋼企“走出去”之路頗為坎坷。2007年10月,國內最大的鋼鐵集團寶鋼集團宣布和全球最大鐵礦石生產商巴西淡水河谷公司合資在巴西東南部成立寶鋼維多利亞鋼鐵公司,但由于2008年底金融危機爆發導致全球各鋼鐵生產商大幅削減鋼鐵生產,寶鋼集團取消了該項目,并對寶鋼維多利亞鋼鐵公司進行了清算。又如,首鋼曾收購一家秘魯的鐵礦石公司。然而,當地員工經常通過罷工來要求加薪和提高福利待遇,嚴重影響了正常的工作計劃和成本開支。
銀河期貨鋼鐵事業部研究員李驥表示,從目前狀況來看,由于目前我國鋼材產品結構來看,低端建材類品種較多,而高端鋼材類產品技術并不占優勢,因此,我國鋼鐵企業走出去的成功案例并不多。
同時,由于我國鐵礦資源品位低、稟賦差,開采成本高,鐵礦石供應整體為國外三大礦山所把持。因此,鋼廠除了“產品走出去”之外,紛紛把目光放在了海外權益礦的投資上,實現“原料投資走出去”。其歷史最早可追溯至1993年,首鋼斥資1.2億美元收購了秘魯一處鐵礦,但由于對工人管理不善以及兩國文化差異,在過去10年的大部分時間,首鋼在秘魯的這一鐵礦僅僅能夠做到收支平衡。
“近幾年鐵礦石成為中國鋼廠經營的噩夢,不少企業紛紛在海外買礦建廠,但成功的很少,而且買到的礦山品位、產量也遠低于三大礦山。”多家鋼企負責人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
施雨辰分析稱,總體來看,中國的鋼廠紛紛投資海外礦山主要是從2009年以后開始的,目前多數投資項目還未完全達到預定的生產能力。近年來,隨著歐美金融危機和中國經濟增速開始放緩,同時國際礦山企業普遍大幅擴產,國際鐵礦石市場逐步由供應不足開始向供應過剩轉變,鐵礦石價格也從2011年初的接近200美元/噸的歷史高位跌至目前的130-140美元/噸水平,且市場普遍預計未來數年鐵礦石價格將繼續下跌。因此,部分企業已經付出的高投資成本可能需要很久才能收回。
經營虧損向期貨求解
近幾年隨著鋼價下滑,鋼鐵企業普遍利潤微薄,一年中大半時間處于虧損狀態。中國鋼鐵工業協會透露的一組數據顯示,2013年前11個月,我國鋼鐵企業的利潤總計161.8億元,行業銷售利潤率只有0.48%。如果只算主營業務,鋼廠的利潤總計58億元,相當于每噸鋼的盈利只有4.2元。
在產能過剩陷入難以掙脫的怪圈時,面對慘淡的經營環境,不少大型鋼企紛紛使用期貨工具對沖風險,進行套期保值,以獲得穩定的利潤,達到穩定經營,彌補現貨虧損的目的。消息顯示,目前56家上市鋼企中,有17家已經參與了鋼材期貨交易,其中不乏沙鋼、武鋼、河北鋼鐵等特大型企業。
2009年3月27日上市以來,螺紋鋼期貨成功改變了以往鋼廠獨家定價的模式,出現了鋼廠定價、螺紋鋼期貨定價相互影響的態勢。民營、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