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日經亞洲》雜志網站6月4日刊登題為《中國鋼鐵企業在減排方面取得切實進展》的文章,作者為澳大利亞必和必拓公司首席商務官拉戈·烏德。
隨著去碳化的必要性增加,對國家和企業的要求都在提高。與此同時,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可持續發展議程不應犧牲創新或增長,而須積極支持創新和增長。
如今,中國在多個綠色領域居于世界領先地位。全球銷售的新電動汽車中,有一半以上是中國制造。約四分之三的電動汽車電池也在中國生產。
上個月,我見到了來自中國不同地方的客戶,這讓我更加堅信中國對世界清潔能源未來的重要性。
實現凈零排放的路徑需要各方合作。正如中國近年來有力證明的那樣,選擇正確路徑意味著可通過對新行業和新方法的投資,釋放出巨大的經濟機遇。
在這方面,鋼鐵行業受到密切關注。據估算,僅鋼鐵生產就占全球能源相關溫室氣體排放量的8%左右。
鋼鐵是關鍵的工程和建筑材料。它對許多新的高增長技術行業至關重要,在從汽車到外科手術刀的各領域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而作為鋼鐵生產大國,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和實現凈零排放的路徑都至關重要。但考慮到高爐使用壽命、資產重置成本等因素,要減少鋼鐵生產中的碳排放存在挑戰。
令人鼓舞的是,中國鋼鐵制造企業正在采用一些可能消除大部分與生產相關碳排放的路徑。這些路徑包括通過碳捕獲、碳利用和碳儲存技術對高爐進行改造,使用綠色的氫冶金技術以及引進電爐冶煉。
要想在真正意義上實現這些創新,需要長期的合作伙伴關系。部分減排計劃已成功開展一段時間,包括必和必拓與中國寶武鋼鐵集團和河鋼集團的合作。低碳技術共享和聯合開發幫助建立了鋼鐵行業減排的新路徑。
通過合作伙伴關系,我們還看到,直接還原鐵生產的增長帶來令人鼓舞的事態發展。這種技術有助減少冶煉過程中的碳排放。
在中國已取得的進展包括對減少煉鋼過程中碳排放的中長期解決方案進行小規模試驗性和商業化應用。這種進展的速度令人深感鼓舞且印象深刻。
推動整個鋼鐵供應鏈去碳的共同責任感和緊迫感正與日俱增。與此同時,必須確保鋼鐵行業綠色轉型新技術的引入具有可行性和適應性。
我在中國看到的進展表明,不斷變化的需求創造了新的機遇。我們利用這些機遇的能力,將決定我們共同追求的更加綠色的未來。
為了實現相關目標,就需要與合作伙伴攜手,將新技術推向市場,以可持續方式為新的市場趨勢提速,并為新的經濟增長領域注入動力。
顯而易見的是,中國正致力于與世界各國企業合作,在鋼鐵生產價值鏈上取得進展。我鼓勵商界人士尋找這樣的機遇,共同推動和實現全球脫碳議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