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球有150多個國家明確提出碳中和目標,綠色低碳已成為全球產業發展的共同底色和共同行動。近年來,減少碳足跡成為全球關注的問題。推動大力減碳不是選擇題,而是我們必須共同面對的必答題。”9月2日,河鋼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于勇在第十三屆中國國際鋼鐵大會上作主旨發言時表示。
“為了共同的地球家園,全球范圍內開啟減碳行動。”圍繞鋼鐵行業減碳,于勇結合中國鋼鐵發展實踐,和世界鋼鐵發展趨勢,分享了“三個創新”和“五個協同”。
一是能源結構創新。于勇表示,要高效利用氫能和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逐步擺脫鋼鐵生產對化石能源的深度依賴,從源頭上解決鋼鐵冶金的碳排放問題。
“數據顯示,202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裝機總量達到5.1億千瓦,比2022年增長50%,其中有3億千瓦的貢獻來自中國。這為鋼鐵行業優化能源結構提供了重大機遇。”于勇說。
二是工藝結構創新。通過氫冶金等低碳冶金工藝革命,提高電爐短流程煉鋼比例,降低碳排放強度。“以氫能為例,被譽為是21世紀最具發展潛力的清潔能源。氫冶金是鋼鐵行業減少碳足跡的最有效途徑之一。”于勇說。2022年,全球首例120萬噸氫冶金示范工程在河鋼全線貫通。這是世界鋼鐵行業以氫代煤冶煉“綠鋼”、實現大規模穩定生產的第一例。“在此基礎上,氫基豎爐—近零碳排電弧爐項目也正在加快建設。”于勇認為,氫冶金+電爐短流程的工藝結構創新,將為鋼鐵行業綠色低碳發展提供全新的發展路徑。
三是材料技術創新。于勇提出,要加大資源投入和材料技術研究力度,為下游行業提供更加綠色低碳的材料,推動產業鏈綠色消費升級。隨著用鋼產業不斷升級,對材料的需求越來越體現在高性能、減量化等方面。當前,用鋼材料正在由結構性材料向功能性材料轉變,通過材料技術創新,為客戶提供更高強度、更耐腐蝕、更加耐磨等功能屬性廣泛的鋼鐵材料。
同時,于勇提出,減少碳足跡需要鋼鐵產業鏈、供應鏈協同推進、共同努力。
一要加強鋼鐵制造與原燃料端協同。推進鐵素資源優化和能源結構創新,實現源頭降碳。
二要加強鋼鐵制造與客戶端協同。建立開放式、跨行業、跨領域的合作模式,打造綠色低碳鋼鐵供應鏈。
三要加強鋼鐵制造與地質、化工等領域協同。聯合開展碳匯、CCUS(碳捕集、封存與利用)等顛覆性減碳技術攻關,把二氧化碳變成高附加值產品,實現深度脫碳。
四要加強鋼鐵制造與數字化協同。全面提升產業鏈數字化水平,以數字化賦能鋼鐵行業高水平綠色轉型。
五要加強產業鏈協同。抓住全球供應鏈重構機會,匯聚全球智力資源,聯合開展綠色低碳鋼鐵材料的研發和應用,為市場和客戶提供綠色低碳材料解決方案。
“目前,河鋼和中國其他企業已經進行了一系列成功實踐,河鋼愿與全球企業和合作伙伴分享成功經驗、深化戰略合作,共同推動鋼鐵產業在綠色低碳發展的道路上加速向前。”于勇說。
“減碳和減少碳足跡的概念可能不是中國企業首先提出來的,但中國企業從來是說干就干,而且效率極快。如果說全球形成了減碳共識,那么這個行動必將在中國首先結出碩果。”于勇表示,“相信世界鋼鐵一定會因為更加綠色低碳的鋼鐵更美好,綠色低碳的鋼鐵一定會為人類創造更可持續的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