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新聞網訊:(記者曹英崔哲) 最近,在全國人大代表、山西中陽鋼鐵有限公司董事長袁玉珠的心里總懸著一個問題:民營企業下一步的路該怎么走?無論是源自對中陽鋼鐵有限公司(下稱中陽鋼鐵)未來的思考,還是出于和企業家們交流的意愿,這個問題都讓他感到揮之不去。
事實上,自中陽鋼鐵誕生之日起,類似的想法和問題對袁玉珠來說恐怕就已經如影隨形,只是表現不同罷了。從呂梁山中的白手起家,到目前年銷售額150個億,沖破了重重關口之后,對民營企業的生存思考仍讓袁玉珠兀自感嘆,感嘆中帶著對發展的困惑,也帶著對理解的渴求。
在袁玉珠的感受中,盡管作為民營企業,但中陽鋼鐵更多的是為公眾的利益而存在的。據了解,這家地處內陸的山區企業一年上繳稅收占其所在中陽縣年財政收入的一半,自1985年成立至今,始終堅持關注教育、醫療、新農村建設等多個民生領域,面向社會捐款捐物達4.5億元。
“社會對民企仍然缺乏全面的認知。”袁玉珠認為,民企可以擴大就業、穩定‘三農’,增加市域、縣域財政,填補了市場空缺,也是穩定社會的重要力量。“人們應該加深對民企的了解,國家也可以針對民營企業設立專門的管理機構為其發展提供更多的支持。”他表示。
當然,袁玉珠也深知,民營企業的路還要自己去走,如何走,要先理清思路。
“從粗、笨、廉的階段逐步發展而來,民營企業的很多產品已經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環境和客戶的需求。”袁玉珠表示,拼資源、拼人力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努力尋求轉型升級和產品更新換代的路徑,才能突破瓶頸,實現長遠的發展。
在他看來,除了產品,企業的經營體制也應隨著市場的腳步升級。他表示,大多數的民營企業的成長軌跡中都夾雜著鄉土和家族的痕跡,而鄉土、血緣、家族,這些因素在企業成長的初期也許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想要做強做大,市場化的經營體制必不可少。
感谢您访问我们的网站,您可能还对以下资源感兴趣:
久久九九久精品国产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