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九九久精品国产综合_亚洲日韩欧美国产动漫第二区_久久国产AVJUST麻豆_日韩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AV片在线观看永久免费

公司新聞

袁玉珠:“立德、立功、立言”

發布時間:2013-08-28
新聞來源:中國冶金報

今年5月,我踏上了呂梁山。在那里,我結識了一位以“三不朽”為人生追求目標的企業家。他志向遠大創辦了一流的鋼鐵聯合企業;他感悟箴言打造了獨特的企業文化;他用德行“建功”,用財富“立德”,用悟性“立言”。通過兩天的采訪,我被這位企業家“奉獻社會不求所有,造福鄉土只圖所為”的文化自覺所感染;被他的人生觀、財富觀所觸動。這個人就是山西中陽鋼鐵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袁玉珠。   人生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論是古人早在2500多年前就提出來的,不過知道的人并不多,它出自春秋時期魯國大夫叔孫豹之口(《左傳•襄公二十四年》)。據《左傳》記載,魯大夫叔孫豹回答范宣子提出的“什么是人生死而不朽”的問題時說:“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
“三不朽”是儒家對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為中國歷史上的精英和眾多有學識的人所信奉。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之一李立三、相聲大師馬三立,二人的名字都來自于古典的“三不朽”論,即通過“三立”達到“不朽”。在當代企業界,也不乏追求“三立”境界的企業家,袁玉珠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以德立業
   何為“德”?“德”的本意是順應自然、社會和人類的客觀需要做事,生存、發展不違背自然規律。何為“道”?道是真理,是客觀運動的規律與軌跡。道是昭示一切,德是在承載道的一切。袁玉珠就是一位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君子。
走進中陽鋼鐵的展示大廳,一張袁玉珠左手拿著電焊槍,右手拿著電焊面罩,蹲在工地干活的黑白照片觸動了我。袁玉珠在各個時期的歷史照片中,我最喜歡這張,它的背景是一座6.3m3的小煉鐵爐。它是袁玉珠1985年創業初期的生動寫照。這張照片記錄了年輕的袁玉珠勞動中抬頭一笑的瞬間,他笑得那么自然、那么陽光、那么自信、那么坦蕩,笑出了中國人獨有的實誠與仁義,讓人頓時會產生信賴感。正是這樣一個人,在27年后,在貧瘠的呂梁山創造出了奇跡!
   我端詳著照片上的主人公,開始挖掘這個草根農民創業致富的故事……
   這個故事要從上世紀80年代講起。“那時的中陽人真窮,窮得真是令人心酸。”袁玉珠說。窮則思變,改革開放初,時年32歲的袁玉珠用十幾積攢的15萬元錢,帶領著一幫窮哥們兒在寸草不生的亂石灘上建起了一座煉鐵廠。經過27年的艱苦創業,袁玉珠建成了集采煤、選煤、煉焦、采礦、選礦、煉鐵、煉鋼、軋鋼、發電為一體的大型民營鋼鐵企業,成為山西省聞名、全國鋼鐵行業矚目的一顆新星。公司也多次被評為山西省功勛企業、山西省工業企業30強和全省十大納稅戶。經過27年的艱苦奮斗,昔日土生土長的農家子弟如今已建功立業。袁玉珠先后被評為山西省特級勞模,山西省功勛企業家,并當選為第十屆、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他還多次受到中央、省、市領導的高度贊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回良玉曾親臨中陽鋼鐵視察,對袁玉珠給予了高度評價,稱他為“新呂梁的新代表”等。
走進中陽鋼鐵,你會被一座“遠看似公園,近看似花園”的綠色鋼廠所吸引。在那里,你聞不到異味兒,更看不到肆意飄揚的粉塵,看到的是一條在綠色的山谷中綿延起舞20余里的鋼鐵長龍。這是一座與百姓和諧相處的綠色鋼城。過去,我在采訪中曾聽到這樣一個故事:一個6歲的孩子問他的媽媽,“為什么我們這兒夜里沒有月亮?”媽媽回答說:“鋼廠為了省錢,夜里偷偷地把煙放了出來,把我們的月亮給趕走了。等鋼廠不冒煙了,月亮就回來了。”這次,在采訪的當晚,我在廠區中心看到了明亮的月亮,這使我想起了故事中那個沒有見過月亮的小男孩。這里的孩子是幸運的,因為中陽鋼鐵有“打造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產品科技型、社會慈善型現代化鋼鐵企業”的愿景和袁玉珠發自心靈深處的“企業不消滅污染,污染就消滅企業”的“綠色”誓言。
   走進中陽鋼鐵,就仿佛邁進了一個生機勃勃,共同致富的“桃花源”,袁玉珠正在這里辛勤地耕耘著。這里的主張是“只有無私,才有共識”,“公則人心歸順,私則人心渙散”。在這里,袁玉珠用自己的無私維護著職工的權益與尊嚴。這里講的是“發展共謀、機制共建、效益共創、利益共享”,“任務公開大家干,成本公開大家算,考核公開大家看,分配公開大家賺”的共同致富的規則,以及民主公平的分配方式。在這里,袁玉珠“以人為本、以誠信為本、以質量為本”,賣的是信得過的產品。這里不但環境好,職工的福利也好。
   百聞不如一見,讓我帶大家參觀一下這個“桃花源”。在這里,職工的人均月收入已達到了4400元,2012年的目標是達到5000元,并進一步推行“四有職工”,即有房、有卡、有車、有保險;在這里,袁玉珠先后投資近5億元,興建職工住宅樓20棟,目前已有2100余名職工無償入住,在建住房達2000余套,目標是爭取在“十二五”末讓80%的職工擁有自己的住房;在這里,袁玉珠完成了他最欣慰的一件事,就是給全體職工買了足額的保險;在這里,袁玉珠為單身職工宿舍開通網絡,配備洗衣機、熱水器等生活設施,為職工提供了舒適的居住環境;在這里,袁玉珠投資近千萬元建設大棚綠色蔬菜基地,成立了農業開發中心,設立了食品檢驗中心,所有食品定點采購、集中管理,檢驗合格后統一分配到各膳食部加工,從源頭上保證了職工的食品安全;在這里,以人為本的根本體現是“零利潤經營、保姆型服務、內衣式體貼”,即:一是全公司職工就餐全部實行成本價供給,零利潤經營。二是公司補貼資金,為職工開設了洗浴中心、洗衣房、理發店、醫療室、廠內公交車等服務。三是針對當地自然水質硬,鈣、鎂離子含量高的情況,投資300萬元建設了一個“山泉水制作中心”。目前凡是職工及家屬生活和工作的地方都能喝上符合國家標準的純凈水……為圓這個“桃花源”夢,袁玉珠一直努力著、操勞著。
    走進中陽鋼鐵,就像走進了一所大學校。27年來,中陽鋼鐵前前后后有上萬個農家子弟在這里“學習深造”。這里專門配發《職工行為規范手冊》,要求農家子弟的行為標準化、規范化。在這里,通過推行“六個一”工程,即寫一篇好文章、提一條好建議、辦一件好事、養一盆好花、改一個錯誤、盡一項義務,來提升職工的綜合素養,打造最基層的企業文化。20年前,即使在鋼廠停產的特殊日子里,袁玉珠也要求職工在放假期間每天堅持寫讀書日記,復產時必須交了日記才能上班。在這里,袁玉珠鼓勵一種獨有的“知識經濟三吃法”:一是吃“主食”,即工資;二是吃“零食”,即圍繞產量、質量、成本、安全、文化建設等方面的創新與突破獎;三是吃“偏食”,即重大節日里給予優秀職工與技術骨干的重大獎勵。偏食也好,零食也罷,說到底就是鼓勵學員靠文化吃飯,靠技術發財。在這里,人們最厭惡的是“偷食”,公司嚴厲打擊利用權力和方便牟取個人私利。
    中陽這所學校是一個吞石吐金的學校,它使過去農村的“人手”變成了企業的“人才”,使“人才”變成了“人物”。這些“人物”絕大部分是農家子弟,他們在中陽這所學校中提高文化水平、鉆研技術、學習管理?,F任常務副總的衛建忠就是其中的“高材生”。交流中,衛總對我說:“我這樣一個窮孩子能有今天,多虧了中陽鋼鐵和袁總。中陽鋼鐵是我成長的學校,袁總是我的恩師。20年前,廠里給了我一個到兄弟鋼廠學習的機會,臨行前袁總送我一句話,‘登天難求人更難,黃連苦人窮更苦,你要想活得體面,得先學會受苦’。這句話說得深刻,說得實在,我記了一輩子。要改變貧窮的現實不能靠別人施舍,要靠自己努力學習,要以技術立身。當時,這句話在我這個剛剛涉世不久的孩子心中點亮了一盞奮發學習的明燈。袁總不但像父親一樣培養我們這一代,還像祖父一樣關心我們的下一代。他親自到太原為我們的子女選最好的學校,派專車接送,免費為他們提供省里最好的教育和服務。每想到這些,我們這些農家子弟就覺得沒有理由不為中陽鋼鐵的事業盡心竭力。”這就是袁玉珠“用苦心換人心,用無私換公平”、以德立業的人格魅力。他是一個用“道”建功業,用“德”載人心的人。

以財立德
   袁玉珠是山西有名的富人。2011年,他身居胡潤鋼鐵富豪榜第13名,但他并沒有把“發財”看作人生的最終目標。他的最終目標是:管理好中鋼,建設好家鄉,帶動一方經濟的發展。他把“發財”當作一種立身、立德的手段,他的財富觀是“以財發身”。(出自西漢戴勝《禮記•大學》)
27年來,為改變家鄉的貧困面貌,讓家鄉的父老鄉親能過上像城里人一樣的體面日子,他懷著一顆悲憫之心,曾發誓這輩子要為家鄉辦成兩件事,第一件是要在中陽縣“普及高中”。他認為,中陽縣最大的貧困不是經濟,而是知識貧困、人才貧困。要改變家鄉的落后面貌,就要從教育抓起。為了讓上不起學的孩子上學,為了在中陽普及高中教育,2005年,袁玉珠出資700萬元,從全縣唯一的高中中陽一中入手,啟動了在全縣普及高中教育的工程。在袁玉珠的資助下,當年中陽一中全校2600名高中生首次免除了學雜費、住宿費。此后的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袁玉珠先后投入800萬元、1000萬元、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