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思智庫常務副總經理杜軍妮看望袁玉珠董事長
中企思智庫,企業家第一智庫:
這是我第五次來到中陽鋼鐵集團,每一次感受都非常不一般;
中陽距北京近800公里,距太原近200公里;
這次我來的目的是看望這位鋼鐵人——袁玉珠!
在峰嶺相望、綠波蕩漾的呂梁山脈西麓,坐落著一座擁有2000多年歷史的美麗城市——中陽縣。7月18日上午,受中企思智庫秘書長于彥忠的委派,我從北京驅車800余公里,到訪位于中陽縣的中陽鋼鐵有限公司,看望袁玉珠董事長。
這是我第五次來到中鋼集團,也是時隔四年后的再次到訪。
再次踏上中鋼的土地,我看到的仍然是一塵不染的廠區,綠樹成蔭,鳳鳥高鳴,與遠處的青山連成一體。一個鋼鐵企業,一個向來被認為是重污染的行業,能夠把廠區建設得像花園一般,可見中鋼人對這里是多么的熱愛、依戀。
十里中陽鋼城,一塵不染,被綠色掩映
不僅如此,在這里,我看到的每一個中鋼人,年輕的,洋溢青春活力,年紀稍長的,步伐鏗鏘有力,即使是女員工,目光中也透露著“巾幗不讓須眉”的堅毅……也許是從事職業的原因吧,但我覺得,他們更多的是對當下工作和生活的珍視,否則,怎么解釋這種干勁——萬名員工每年創造百億元的產值,讓企業攀登到了山西省百強企業第9位的高度,每年為國家繳納超10億元稅收!
再次踏上中鋼的土地,令我敬佩的還有她的領路人——袁玉珠董事長,他思想敏銳、論見深刻、夢想偉大。
他是一位富有哲學思想的領路人。袁董事長認為,物質只能改變貧困,輔助生活,改變不了人性;正確的、健康的思想引導,才能改變人的習性。打鐵必須自生硬,“硬”起來的資本,就是成就感、事業心和具有文化底蘊及長期的工作和生活經驗;就是遇事有思路,工作有方法,得到大家的尊重,有一定的凝聚力、影響力和號召力。因此,他提出,中鋼要從做產品向做文化轉變,只要將中鋼的文化形成品牌,任何事都可以迎刃而解。
他是一位有創新精神的領路人。他說,沒有創新就沒有生命力,沒有綠色就沒有可持續性,中鋼人要始終有危機感和緊迫感,用科技帶動企業發展,淘汰落后產能,逐步構建起廠區園林化、生產清潔化、廢棄物資源化、能源低碳化、排放超低化的綠色循環發展體系。
他是一位熱愛學習、重視教育的領路人。他說,人是學而知之,不是生而知之。在他的辦公桌上、書柜里,擺放著《今日經濟》《核心內參》等各種學習資料,每天都要閱讀,劃出重點。不僅如此,今年5月,他還要求公司中層干部必須加強學習,每月至少要讀一本與工作、業務有關的書,從中找出工作的理論依據和思想方法。
不僅重視中鋼人的學習,他還關心中陽人的教育。今年7月1日,中鋼投資1.1億元的鋼源學校破土動工,建成后可容納2200名學生。說起建校的初衷,他說,大家試想,如果全社會都是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對事物的理解、對事物的認知又將是怎樣的結果。不管在什么時候,抓教育治愚,抓發展致富,這是硬道理,如果不去抓教育,我們治不了愚,民族素質就難以提高,那么我們國家就形不成可持續、可抗衡的力量。
他是一位充滿社會責任感的領路人。每次到中鋼,我印象最深的是看到每個中鋼人的臉上都洋溢著幸福,我曾多次聽到他們說:作為中鋼人,我非常驕傲、非常自豪!
作為中陽縣第一大企業,中鋼擁有近萬名員工,包括相關物流,餐飲等行業帶動解決了全縣1/3的就業,60%的財政收入,可以說,中鋼人生活水平提高了,全縣人民的生活生平也會隨之提高。這次見到袁董事長,聽他提的最多的就是“中鋼夢”。
他說,不能關心和造福中鋼人,不能改變中鋼人的命運和中鋼人的貧困,就是失職,他要為所有中鋼人的幸福負責,要為企業未來的每一條發展之路負責。他還說,職工的事就是董事長最關心的事,所有中鋼人都要有房子住。為此,他提出了“中鋼夢”,近期目標是到2021年,消除負債,取消1萬元以下的工資,他號召所有“中鋼人”要做“百年中鋼”的奮斗者、拼搏者、追夢者。
從袁董事長的身上,我看到的是一個熱愛員工的企業家,他有著高尚的人格和令人景仰的情懷。在中鋼,有學校、醫院、勞保加工部,還有生態園、食堂等等,這是一個團結的集體,也是一個溫馨的大家庭……
他是一位不忘初心、使命在肩的領路人。在中鋼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8周年座談會的講話中,袁董事長說,沒有國家,就沒有中鋼;沒有黨,更沒有中鋼。中鋼是在黨的政策機遇下發展起來的。所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就是要我們忠于國家、忠于黨。
一個偉大的企業,必然是擁有偉大夢想的企業。在呂梁山脈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在連綿的群山之中,孕育過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今天,萬名中鋼人在袁玉珠董事長的帶領下續寫這種輝煌,用智慧、勤勞和汗水編織屬于自己的夢想!
創業初期居住的窯洞
【相關鏈接】
山西中陽鋼鐵有限公司始建于1985年10月,位于山西省呂梁市中陽縣城北郊,占地3000余畝,現有職工10000余名。是集采煤、選煤、煉焦、采礦、選礦、煉鐵、煉鋼、軋鋼、發電為一體的國家級大型鋼鐵企業。目前具有年產500萬噸原煤、120萬噸鐵精粉、150萬噸焦、400萬噸鐵、400萬噸鋼、400萬噸材的產業規模,擁有總資產200億元,實現年產值150億元。是蟬聯五屆的全省“工業企業30強”和“十大納稅戶”之一,被山西省委省政府授予“轉型跨越發展先進企業”。